根据《柳叶刀》发表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界卫生组织主持撰写的首份全球高血压流行趋势综合分析报告,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高血压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30年(1990-2019)中,30-79岁高血压成年人人数从6.5亿人增加到12.8亿人。2023年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1亿,而在这些高血压患者中,还有一群身患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据统计,仅2021年中国难治性高血压已达到4980万,庞大的疾病数据正在给中国的医疗系统和人民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血压是危害⼈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长期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对心、脑、肾及血管等重要器官具有很大的危害。难治性高血压是指服⽤3种及以上降压药物但血压仍然不达标或者需要服用4种甚至更多降压药物血压才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寻找⼀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势在必行。
2022年8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李丽主任团队首次提出了国际首创新技术“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L-SDN)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黄逸辉院长主持的全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专家们围绕该技术展开了充分的论证和讨论。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该技术正式投入使用。该技术投⼊临床应用初期,即显现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年后,其单臂(single-arm)临床研究结果进⼀步肯定了其显著的降压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
近期,该项研究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今年的美国⼼血管创新技术大会(Cardiovascular Renovation Technique,CRT)上共⼊选了全球39项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在Late-Breaking Clinical Science - Hot Topics/ 热点话题发布,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李丽主任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唯⼀⼀项入选的源自中国的临床研究。
2024年3月12日,李丽主任应邀在美国⼼血管创新技术⼤会上发布了该研究结果,并接受了CardioTube专访,就该技术和该项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应用前景进⾏了访谈。同时该研究摘要已经在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上在线发表。现场反响强烈,国际学者们对该技术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丽主任在2024年美国心血管研究技术大会(CRT2024)主会场发言
李丽主任接受杜克大学Dr. David F Kong专访
李丽主任团队研究成果获2024年美国心血管研究技术大会专题报道
2024年3月15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召开该新技术发布会,得到全城媒体关注,20多家媒体记者到院采访。
发布会现场
李丽主任现场介绍新技术的开展
黄逸辉院长总结发言
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L-SDN)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Ct-guided ozone-mediated lumbar/renal denervation)效果显著
此次,李丽主任团队研究提出的原创技术——“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L-SDN)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单臂研究显示,术后接近50%的难治性⾼⾎压患者在术后12周随访期间达到了减药标准,术后降压药物负担明显降低,在降压药物显著减少的基础上,术后血压进一步下降,基线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达到13.2mmHg,舒张压下降达6.2mmHg。术中、术后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
李丽主任进行新技术操作
应用了该技术后、随访时间达到18个月的患者易先生,降压效果明显。易先生在术前服用多达5种降压药但血压仍然⻓期超过140/90mmHg,术后即刻血压下降,⽬前仅服⽤两种降压药物,家庭血压、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检测均显示血压达标(小于135/ 85mmHg),另外,除了显著的血压下降,该患者24⼩时尿蛋⽩由术前0.36g/24⼩时,降为0.13g/24⼩时。
新技术适用于哪些人群呢?李丽主任表示,该技术适合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其它疾病需要吃多种药物的患者,自身意愿不希望吃太多药物的患者,因职业因素不方便服药比如经常出差不能按时吃药的高血压患者等。
相比较现有的其它去肾交感技术,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李丽主任团队提出的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降压效果理想以及价廉等特点,同时,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得到了初步显现。李丽主任表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的基础和机制研究正在进⾏中。这种微创、简便、安全、价廉、易推⼴的新技术将为⼴⼤高血压患者带来福⾳,为世界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了中国治疗模式。
● 新技术咨询电话:19802006983;19802007169
【注重技术发展,推进心血管学科高质量建设】
长期以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秉承技术立院的发展理念,历来重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年来我院立项广州市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含中医)项目19项,培育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为加快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我院加强鼓励医疗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在2022年制定并出台《专科建设和临床技术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2-2025年)》,有针对性引导各科室开展前沿技术,先后在全院遴选20项前沿技术进行培育,在技术审批、经费支持、临床应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鼓励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强化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学科建设更是进入了快速路。2021年心血管内科评为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是同级医院中首个入选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心血管专科。医院综合楼开放后,心血管内科开放床位120多张,由心血管一区、心血管二区、CCU病区组成,下设心脏导管室、心脏超声室、心功能检查室以及心脏康复中心。每年收治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愈4500人次,年各类心脏介入手术近4000例次。
心血管内科还是国家级胸痛中心和CDQI心脏康复中心,也是广州市率先开展心脏康复的科室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亚专科发展,科室计划逐步推行心血管慢病的专病门诊(心力衰竭专病门诊、心房颤动专病门诊和心脏康复专病门诊)以及专病病房(高血压病房、心衰病房、肺血管病房、房颤病房),以期实现慢病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系统化,减少住院次数,改善心血管慢病远期预后,不断完善心血管慢病全生命线管理的模式,有效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区域性心血管慢病管理中心的目标。
专家介绍
- 李丽 -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
从医31年,是甘肃省领军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广州医师奖、广州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区人大代表。承担省部及市级科研基金、广州市重大临床高新、特色技术等8项,经费近500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1),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R6);发表论文41篇,SCI收录14篇(总影响因子80多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美国TCT、CRT主席团成员,“广州分叉病变俱乐部”执行主席。带领心内科成为广东省医院最强科室、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世界首创提出冠脉分叉病变IVUS新分型、新概念及BBST和Mini-KBI治疗分叉病变国际新技术;“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L-SDN)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为全球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中国治疗模式。
擅长:心血管疑难及重症患者救治;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影像学检查。
专家诊时间:周五上午(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