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曾婆婆(化名)咳嗽一个多月未愈,黄浓痰伴着偶尔的咯血,每一声咳嗽都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无助与苦楚。近日,她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寻求帮助。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后,竟发现她的肺部“发霉”了,确诊为右上肺空洞内烟曲霉菌感染——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一场肺部“除霉”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面对这位高龄患者的迫切需求,医院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言斌带领科室团队首次启用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成功地切除肺空洞内继发曲霉菌球,为曾婆婆解除了病痛。据悉,该技术是四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近年来逐步发展并不断成熟,以高安全性、经济性著称。张言斌书记作为该技术的国内先行者,已成功应用于近千名患者,展现出显著疗效。
张言斌书记为患者治疗中
支气管镜解开病情疑云,确诊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
曾婆婆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入院后,经初步临床评估与检查结果诊断为右上肺支气管扩张合并细菌感染。初期的抗感染治疗后,她咳嗽咳痰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有间断咯血,显示病情复杂。
在这场与疾病的拉锯战中,医院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言斌书记带领科室团队化身肺部“侦探”,围绕患者病情展开深入分析讨论,推测患者可能存在右上肺空洞继发曲菌球感染。为了进一步查明咯血病因,张言斌书记为患者实施了支气管镜检查。在医学的聚光灯下,在患者肺部右上叶后段扩张及空洞内有了“新发现”,考虑肺空洞内曲霉菌球。“真相”浅露端倪,科室团队随即取局部组织活检及灌洗液送tNGS检查。最终,病理报告如同法官的锤音,敲定了最后的诊断:右上肺空洞内烟曲霉菌感染——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
右上肺空洞内烟曲霉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肺部感染,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严重时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肺结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为曾婆婆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支气管镜介入+抗真菌治疗,新路径破解治疗难题
那么该如何给曾婆婆治疗呢?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外科手术切除+抗真菌治疗,二是单纯抗真菌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抗真菌治疗的治疗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手术可能需要切除患者整个右上肺,甚至右全肺。这对于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体型瘦小的高龄曾婆婆来说,手术治疗不仅创伤大,而且在手术麻醉、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术后肺功能保留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较大风险。曾婆婆家属商量后,表示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单纯抗真菌治疗虽然可以阻止空洞内曲霉菌感染向外侵袭,有助于减轻曲霉菌感染的炎症,但是,已形成的曲霉球并不会因药物治疗而自行消失,而且抗真菌治疗需长期用药(至少6个月或终生),治疗费用高且存在长期用药导致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的可能。
通过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病情并综合考虑检查结果后,张言斌书记提出可以考虑采用经支气管镜介入切除空洞内曲霉球+抗真菌治疗技术。该技术如同肺部的微雕艺术,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医学功底,是一种近年来逐步发展并不断成熟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属于四级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安全系数较高。此前,张言斌书记已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成功应用于近千名患者,展现出显著疗效。
围手术期MDT协作诊疗,支气管镜下微雕成功“除霉”
为了确保手术的万无一失,张言斌书记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启用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集合了麻醉科、胸外科、放射科、介入科等多个科室的力量,术前充分评估了患者的麻醉风险、出血风险及应对措施,共同为曾婆婆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MDT联合会诊
4月18日,在张言斌书记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海波的带领下,科室团队为曾婆婆开展第1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高清支气管镜的引导下,一根细长的导管缓缓进入患者的呼吸道,通过屏幕,医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曲霉菌球的轮廓。接着,专家们利用特殊的切割工具,小心翼翼地切除病灶,每一步都精确到毫米级,力求在不伤害周围正常组织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手术。一个小时后,成功将患者空洞内大部分曲霉球清除。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患者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无明显不适也没有再出现咯血症状。然而,鉴于其高龄且身体承受能力有限,建议她先居家疗养并继续服用抗真菌药物,两周后再进行后续治疗。
5月10日,曾婆婆再次入院接受第二次支气管镜下治疗,对残留的少许曲菌球进行镜下清除。最终,治疗顺利将空洞内曲菌球完全清除干净。术后四日,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咯血症状消失,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患者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前
(术前CT表现:红色标记处为:异物侵占的肺空洞 ;术前支气管镜可见:肺空洞及其内的曲霉菌球)
患者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
(术后CT表现:红色标记处为:清除异物后的肺空洞;术后支气管镜可见:曲霉菌球清除后的肺空洞)
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是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利用高清晰度的支气管镜,搭配各种微型治疗器械,能够在不开胸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肺部深处,进行病灶的诊断与治疗。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
微创性:相比传统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创口小,恢复快,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
精确性: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使医生能直观看到病变位置,操作更加准确。
高效性:能够即时进行活检、病灶切除、止血等多种操作,治疗效率高。
适用广泛:适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狭窄、肺部肿瘤、感染性病灶等。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张言斌书记的带领下,协同麻醉手术科、医学影像科、医学实验中心等科室,已初步建立呼吸道介入诊疗团队。该团队在解决疑难支气管肺部感染、支气管镜活检、复杂气道处理等问题上成效显著,专业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此次支气管镜介入切除肺空洞内继发曲霉菌球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填补了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技术空白,更是开启了外科诊疗的新篇章,标志着医院在精准医疗领域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曾婆婆的故事,是科技与人文的交织。医生们以细致入微的操作,为曾婆婆“除霉”成功,驱散了笼罩在曾婆婆肺部的阴霾,让她重获新生。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护佑,也是医学进步给予人类最温暖的拥抱。
专家介绍
张言斌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临床专业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防痨协会结核病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八届副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从事呼吸和结核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多年,对呼吸系统疑难及急危重症诊治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于咯血的病因诊断、止血治疗及经支气管镜的各种镜下介入治疗。
专家诊时间: 周三上午
科室介绍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一体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专业科室,是暨南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临床药物验证基地、广州市呼吸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单位、广州市医学会呼吸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拥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1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0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5人、护士6人,其中有专科护士4人,包括1名老年专科护士、1名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和2名呼吸专科护士。
多年来科室医护成员秉承“厚德济世、精勤笃行”的院训,团结一心,专业守护患者的健康,创建了一个和谐、积极、团结的集体。
科室由住院病房、重症监护病房(RICU)、呼吸专科门诊、肺功能室、呼吸内镜室、呼吸睡眠室等6个功能区组成,现有床位46张,含重症监护床位6张、普通病房床位40张,各亚专科门诊(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戒烟门诊、睡眠呼吸障碍等),年门诊人次30000多人次。具备独立规范处理常见疾病、疑难疾病、危重症的条件和能力,拥有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多功能监护仪、除颤机、背心式振动排痰仪、微量泵、微电脑输液泵、肠内营养泵、OLYMPUS电子支气管镜、OLYMPU及PENTAX床边支气管镜、COSMED肺功能仪、体外膈肌起搏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胸部震荡排痰仪、超声波雾化器等一大批抢救治疗的先进设备。对于疑难危重症病例,能开展与上述疾病相适应的诊疗技术。如重症肺炎、高危组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结节或肿块、肺部弥漫性病变、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免疫缺陷宿主肺炎、耐药菌感染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