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疝(俗称“小儿疝气”)、交通性鞘膜积液都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作为新手爸妈面对这两类疾病往往“闻刀色变”,既不想宝宝挨刀子又不想宝宝受苦,然而这两种小儿常见病如果不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
孩子“蛋蛋”肿了莫忽视
市红会医院董泾青主任经常遇到一些患儿家长来门诊咨询,说宝贝大腿根或小蛋蛋鼓起了个小包包,特别是在洗澡、游泳或哭闹时容易发现,安静或睡觉时小包包又看不见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高度怀疑是腹股沟疝。还有些小孩的阴囊一侧肿大,就像长了2个小蛋蛋,那就很可能患上了交通性鞘膜积液。
疝的内容物是肠管或大网膜,这些腹腔内容物在站立、咳嗽或哭闹时容易从腹腔内突出至大腿根或阴囊,这时候作彩超,就会显示疝囊内的腹腔内容物;平卧休息腹腔内容物就会逐渐还纳腹腔并消失,这时候做彩超就不容易观察到疝内容物,需要有经验的B超医生观察判断。
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内容物是水,由于有些病人鞘状突特别细小,平卧休息也不会回纳,一般在休息了一晚上,水慢慢流回腹腔内,第二天清晨起床时,包块不明显。由于内容物是水,所以彩超下显示为液体。
其实疝和鞘膜积液对于小儿都是一个病,统称鞘状突未闭。通俗的讲,都是有个管子没有闭合,管子粗的,可以通过腹腔内容物,叫疝;管子细的,只有水才能通过,其他腹腔内容物不能通过,叫鞘膜积液。
董泾青主任提醒家长,女孩也会有疝气,只不过相对少见,女孩如果在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的包块,即可高度怀疑为“小儿疝气”,应及时就诊。
尽早手术,选对时机很重要
小儿腹股沟疝、交通性鞘膜积液这2种疾病虽为先天性的良性疾病,但仍需家长高度重视及早治疗。如患儿为早产儿,发现即可手术,因为早产儿很难自愈;如为足月儿,1岁前可以观察,如果1岁仍然未自愈,可选择手术治疗;对于发生过1次嵌顿的宝宝(即小包包一直存在,不能消失,还伴有呕吐、异常哭闹、发热、腹胀,甚至不解大便),则需急诊到医院接受手术复位,如果复位成功,6月龄可考虑手术治疗,反复嵌顿、复位者,年龄还需要提前。
对于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患儿,家长经常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内容物里有积液但无肠管,不会发生嵌顿,是不是就不用着急手术?董泾青主任医师提到多年前亲身经历的2个病例:有两名宝宝均患有交通性鞘膜积液,一般来说建议家长带回家观察2岁手术,但这两名宝宝均在当天晚上出现嵌顿疝,幸运的是及时就医后手法复位成功。董主任认为,如果宝宝鞘状突未闭的孔不是太小,也不是太大,则很容易嵌顿,因此对于可能变成疝的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家长也应带宝宝及早治疗,手术年龄同疝。
微创效果好,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和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患者究竟应该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其实各有优势。
腹腔镜手术(微创)具有特有的优势:许多单侧腹股沟疝传统手术术后,对侧又出现疝,我们称之为异时性疝,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而腹腔镜手术特有的优势就是可以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并同时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基本上对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的损伤可以忽略不计,而传统小切口手术还是有一定损伤率的,且腹腔镜手术的术后瘢痕较传统手术小。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患儿,如既往有腹腔手术史,腹腔内有严重粘连的,传统手术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疝气带误健康,这种治疗不靠谱
有些家长心疼孩子“闻刀色变”,选择疝气带治疗。但董泾青主任不主张使用,他认为1岁前,部分患儿鞘状突自行闭合,能够自愈,而不是家长认为的疝气带的功劳;如果使用了疝气带,或由于小儿活动,或疝气带没有压迫好,万一发生嵌顿,疝气带盖在外面,没有及时引起家长注意,很容易延误患儿病情,时间长了还容易发生肠坏死,甚至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造成生命危险。
作者简介:
董泾青,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9年北京市儿童医院进修1年。2016年任中国第六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
专长:擅长疝与腹壁外科、小儿外科和腹膜后肿瘤外科。擅长腹股沟疝、切口疝和造口旁疝的腔镜手术,擅长腔镜小儿普外和小儿泌外手术,熟练掌握胃肠和甲状腺手术。完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疝与腹壁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小儿普外微创学组委员和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专家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